最近,黑龙江省纪委书记杨光洪、湖南省纪委书记许云昭、河北省纪委书记臧胜业和陕西省纪委书记王侠接受新华社《半月谈》杂志采访,认为现在一些地方党政一把手权力太集中,监督往往成了真空,“这里面根本上是个体制机制问题。所以,权力还是应该合理分散、科学配置,建立分权机制和制衡机制”。
在这几位专司党内纪律检查职责的省纪委书记看来,“对各级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始终是个薄弱环节,也是反腐倡廉的一大难点”,是“难中之难、重中之重”,这种判断无疑是十分权威的,和普通干部群众对此的直接或间接的感受也是一致的。认真分析和研究对一把手的监督问题,对于改善党风政风、扫除“反腐盲区”、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效机制,具有现实而迫切的意义。
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,我们许多人都怀有一种迷信,认为各级党政一把手都是不会出问题或绝少出问题的,因此根本不存在需要对一把手进行监督的问题。比如前些年热播的多部反腐影视作品,几乎无一例外都落入了“副职腐败正职抓”的窠臼———副县长、副局长、副市长等一些副职领导干部蝇营狗苟,贪赃枉法,虽然有同僚或下属挺身而出奋起抗争,有纪委、检察院顶住压力依法办案,也难以撼动他们一分一毫。就在反腐败陷入僵局之际,市委书记、省委书记以一把手的身份,或者从党校学习回来,或者从国外考察回来,于是峰回路转,柳暗花明,腐败分子束手就擒……近年来,随着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成克杰、原贵州省委书记刘方仁、原云南省省长李嘉廷、原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、原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等省部级党政一把手腐败案件的被查处,基本上已经破除了一些人心中关于“一把手勿需监督”的迷信。
虽然破除了上述迷信,但不少人仍然认为,由于各级党政机关、国家机关的一把手是十分重要的职务,所以对他们进行监督是一个微妙而敏感的问题,决不能“轻举妄动”。如前段时间,湖北省秭归县纪委组织拍摄了200多名干部上班期间炒股玩游戏、开会睡觉等各类违纪行为,并制成一部专题短片公开放映,但其中删除了一些单位一把手违纪行为的资料。县纪委负责人解释说,如果把一把手也曝光,他个人的威信受到影响,他在单位的工作就不好开展了。担心对一把手进行监督会影响其威信,或影响其所在地方和单位的工作,或在一定范围内造成混乱,或令监督者“监督不成反受其害”,等等,仍然是不少人在对一把手进行监督的问题上存在的认识障碍,事实上也是造成一把手监督难局面的重要原因。
2004年初中共中央正式颁布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(试行)》,明确规定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常委等党的最高层也成为监督对象,“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,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”,各级党委必须遵守党委会民主投票来决定人事任命等重大问题。在中国的国情条件下,以《党内监督条例》为依托和参照,党内监督、人大监督、政府专门机关监督、政协民主监督、司法监督、群众监督、舆论监督形成合力,对党政机关、国家机关的一把手进行监督,就具有了充分的合理性和坚实的合法性。
河北省纪委书记臧胜业说得好:要切实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,关键要建立健全决策权、执行权、监督权相互制约与协调的权力结构,从体制上保障权力结构合理化、权力配置科学化、运行程序严密化、权力制约有效化。从这个角度看,对一把手进行监督的问题是一个“引子”,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,包括改善执政党的领导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在内的综合体制改革就迈出了一大步。(潘洪其)
原作者:潘洪其
来 源:北京青年报